“春捂”捂多久有讲究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尽管气温日渐回暖,但早晚仍比较冷。“春捂”具体要捂到什么时候?温度、时间、部位各有讲究。
春季温度起伏是正常现象,虽然有所回升,但并不稳定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表示,在忽冷忽热的气候状况下,人体调节功能尚未完全适应,如果过早地把厚衣服脱掉或者骤减衣物,突然遭遇“倒春寒”时,人体容易受寒着凉,从而引发感冒、咳嗽等呼吸道疾病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佐岩说,波动的气温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,导致血管痉挛、血压剧烈波动,增加心绞痛、急性心梗及脑卒中的发生风险。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,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患病,可发生炎症反应,加重心脏负担,诱发心力衰竭。
因此,“春捂”十分必要,部分慢病人群对温度变化的耐受力差,更需重视“春捂”。
一般来说当气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,且昼夜温差小于8摄氏度时,就可以逐渐减少衣物了。气温波动剧烈,比如昼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,或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时,不建议减衣。可以视气温“捂”到清明前后,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。
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,“春捂”更应该因人、因地而异,通常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。本身体质虚弱或怕冷的人群,即使在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时,也不必急着脱掉秋衣秋裤;但如果“春捂”时经常出汗,就说明“捂”过头了,出汗后吹风不仅容易感冒,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汗多伤津,还可能伤及阳气,影响人体健康。
“春捂”不是盲目多穿,日常建议采用“洋葱穿衣法”,并遵循“下厚上薄”的原则,上身可以穿得薄一点,但秋裤、厚袜子都不要着急脱。举例来说,内层可以穿排汗功能好的衣物,中层穿毛衣、绒衫等保暖性强的衣服,最外层穿防水防风材质的衣服,以应对天气变化。“洋葱穿衣法”的优势在于保证温暖的同时,还方便穿脱,在春季这样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下可随意切换,不至于着凉或出汗。
樊茂蓉提醒,除了像洋葱一样层层穿搭、叠加,“春捂”还需注意关键部位,头颈部、腹背部以及膝足部,都是人体“怕冷”的部位,对温度变化也格外敏感。
头部血管、神经密集,是人体散发热量最大的部位之一,戴薄帽可减少热量流失。脖子也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,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,还可出现肩颈僵硬、头痛等各种不适,外出时可戴上围巾,但注意不要系太紧。腹部的血管比较多,而且腹部还有胃、肠等重要器官,也比较容易受凉,肚脐还是腹壁最薄的地方,屏障功能最弱,需要重点保护,建议别穿太短的上衣,怕冷的人可以试试高腰长裤。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科普中国官方网站
【责任编辑:吴一凡】
-
拦截“天外来客”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
合肥9月5日电(记者吴慧珺、贾稀荃)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(天都)国际会议上获悉,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,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,任务计划选用“伴飞+动能撞击+伴飞”模式。
-
第三代核电锚定100%国产化,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—— “国和一号”的自主创新之路
两组数字合起来,就是“国和一号”的一份亮眼“简历”。“国和一号”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“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”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,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,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。
-
第十届中国(安庆)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
北京9月4日电 (记者韦衍行)9月3日,第十届中国(安庆)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会上宣布,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。
-
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
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,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、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。穿越历史,日夜奔腾,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,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-
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
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、好同志、好兄弟,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。通过加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我们在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体育、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,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