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凤翔泥塑: 千年泥塑绽新彩
翻 坯
胡新明在进行翻坯。
记者 高 炳摄
合 坯
胡新明在进行合坯。
记者 高 炳摄
粉 洗
胡新明在给泥塑进行粉洗。
记者 高 炳摄
上 色
陕西新明泥塑工坊员工在给泥塑上色。
凤翔区委宣传部供图
六营村“坐虎”彩绘泥塑。
凤翔区委宣传部供图
凤翔泥塑中的经典造型“坐虎”。
记者 高 炳摄
十二生肖造型泥塑。
记者 高 炳摄
游客在六营村欣赏泥塑作品。
凤翔区委宣传部供图
仲春时节,驱车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东的“泥塑第一村”——六营村,还未到村口,一尊20多米高的巨型“泥塑坐虎”便映入眼帘。
仔细打量,虎身色彩鲜艳,双目炯炯有神。“虎,是凤翔泥塑中的经典‘主角’。”60岁的胡新明笑言,“它护佑着西府百姓,穿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。”
胡新明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从11岁学“泥耍活”开始,他与凤翔泥塑结缘已有半个世纪。
凤翔,地处关中西部,古称“雍”,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。“从某种程度上说,凤翔泥塑与秦始皇兵马俑同宗同源。”在胡新明看来,“经典的虎面造型,也与周秦青铜器的兽面纹高度相似,散发着狞厉之美,可见其渊源颇深。”
时空流转,这种传承千年的手工艺至今仍流行于民间,见证着这方土地上的婚丧嫁娶、祭祀庆典,也融入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——过年请“家宅六神”,祈求四季平安、赐福纳祥;婚嫁用“麒麟送子”,祝愿多子多福、人丁兴旺;小孩满月送“老虎”,用意镇宅驱邪、护佑安康……
前些年,胡新明大胆尝试,在泥里加入纸浆、棉花、面糊、糯米汁等,反复试验,研制出“摔不烂”的泥塑;创新泥塑造型,让各类产品推陈出新。
与此同时,六营村泥塑产业的发展也势头喜人。如今,全村有200多户、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,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,泥塑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村里还建了泥塑传习所、体验园,“非遗+文旅”拓宽转型新路子。
历经岁月沉淀,凤翔泥塑的名气越来越大。2002年、2003年,胡新明和村里老艺人胡深合作设计的泥塑马、泥塑羊,连续两年被选为生肖邮票主图案。2017年,胡新明带着作品“凤尾鸡”,走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……
古老非遗传承,注入青春力量。胡新明的儿子胡锦伟,在大学学的设计,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做泥塑。他尝试融入更多现代、时尚元素,开发出围巾、眼罩、冰箱贴、手机壳等泥塑元素新产品,受到网友热捧。
“在时间长河中,每一辈人所融入的时代特色,是民间艺术生命力不断延展的源泉。”胡新明感慨不已,“小小泥塑,凝结着这片黄土地上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,也‘捏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。”
(责编:牛镛、岳弘彬)
-
拦截“天外来客”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
合肥9月5日电(记者吴慧珺、贾稀荃)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(天都)国际会议上获悉,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,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,任务计划选用“伴飞+动能撞击+伴飞”模式。
-
第三代核电锚定100%国产化,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—— “国和一号”的自主创新之路
两组数字合起来,就是“国和一号”的一份亮眼“简历”。“国和一号”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“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”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,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,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。
-
第十届中国(安庆)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
北京9月4日电 (记者韦衍行)9月3日,第十届中国(安庆)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会上宣布,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。
-
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
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,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、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。穿越历史,日夜奔腾,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,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-
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
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、好同志、好兄弟,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。通过加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我们在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体育、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,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。